- 《针灸学》01.绪论:定义、特点、简史
- 《针灸学》02.简史(续一)
- 《针灸学》03.简史(续二)、学习方法
- 《针灸学》04.【上篇】第一章:经络总论。第一节:经络系统。十二经脉分布和流注规律
- 《针灸学》05.十二经脉的循行、交接、病候表现规律和特点。第二节:奇经八脉概念、特点、功用
- 《针灸学》06.十五络脉概念和特点及作用;十二经别、十二经筋、十二皮部的分布和特点及作用
- 《针灸学》07.第三节:经络的标本和根结、气街与四海
- 《针灸学》08.第四节:经络的作用和临床应用。第二章:腧穴总论。第一节:腧穴概念和分类及命名
- 《针灸学》09.第二节:腧穴的组织规律和作用。第三节:特定穴(十类)
- 《针灸学》10.五输穴、十二原穴
- 《针灸学》11.十五络穴、十六郄穴、十二背俞穴、十二募穴、八会穴、八脉交会穴
- 《针灸学》12.下合穴、交会穴。第四节:骨度分寸定位、体表解剖标志定位、手指同身寸定位、简便定位
- 《针灸学》13.第三章:经络腧穴各论(上)。手太阴肺经的经脉和络脉循行及病候、腧穴类别和定位及功用
- 《针灸学》14.手太阴肺经(续)
- 《针灸学》15.手阳明大肠经
- 《针灸学》16.手阳明大肠经(续一)
- 《针灸学》17.手阳明大肠经(续二)。足阳明胃经
- 《针灸学》18.足阳明胃经(续一)
- 《针灸学》19.足阳明胃经(续二、缺第20集足阳明续三)
- 《针灸学》20.足阳明胃经(续三)。足太阴脾经
- 《针灸学》21.足阳明胃经(续四)。足太阴脾经
- 《针灸学》22.足太阴脾经(续一)
- 《针灸学》23.足太阴脾经(续二)。手少阴心经
- 《针灸学》24.手少阴心经(续)
- 《针灸学》25.手太阳小肠经
- 《针灸学》26.手太阳小肠经(续)
- 《针灸学》27.足太阳膀胱经
- 《针灸学》28.足太阳膀胱经(续一)
- 《针灸学》29.足太阳膀胱经(续二)
- 《针灸学》30.足太阳膀胱经(续三)
- 《针灸学》31.经络腧穴各论(下)。足少阴肾经
- 《针灸学》32.足少阴肾经(续一)
- 《针灸学》33.足少阴肾经(续二)、手厥阴心包经
- 《针灸学》34.手厥阴心包经(续)、手少阳三焦经
- 《针灸学》35.手少阳三焦经(续一)
- 《针灸学》36.手少阳三焦经(续二)、足少阳胆经
- 《针灸学》37.足少阳胆经(续一)
- 《针灸学》38.足少阳胆经(续二)
- 《针灸学》39.足少阳胆经(续三)
- 《针灸学》40.足厥阴肝经
- 《针灸学》41.足厥阴肝经(续)
- 《针灸学》42.奇经八脉的督脉
- 《针灸学》43.督脉(续一)
- 《针灸学》44.督脉(续二)
- 《针灸学》45.任脉
- 《针灸学》46.任脉(续)
- 《针灸学》47.常用奇穴
- 《针灸学》48.常用奇穴(续)
- 《针灸学》49.【中篇】第四章:刺灸法总论。第五章:刺灸法各论。针的种类、消毒方法、进针法
- 《针灸学》50.进针法(续)、针刺角度、深度、行针法和得气、补泻法
- 《针灸学》51.补泻法(续)
- 《针灸学》52.留针和出针、异常处理及注意(晕针、滞针、弯或断针、穴肿、气胸、刺伤内脏或脑或脊髓)
- 《针灸学》53.灸法(材料、作用、灸法、雷火和太乙神针)
- 《针灸学》54.温针灸、温灸器灸、非艾灸(灯火灸、天灸)、灸感和补泻及注意。罐法(罐的种类)
- 《针灸学》55.常用罐法以及应用和作用
- 《针灸学》56.罐法的作用及注意、三棱针法及作用和注意、皮肤针及作用和注意
- 《针灸学》57.皮类针法(埋针法)、电针法、穴位注射法(水针法)
- 《针灸学》58.穴位埋线法、头针法(定位和主治)
- 《针灸学》59.头针法(适应症、操作及注意)、耳针法
- 《针灸学》60.耳穴分布和作用及适应症和探测法及刺法
- 《针灸学》61.【下篇】第六章:针灸治疗总论。方法和作用
- 《针灸学》62.方法和作用(续一)
- 《针灸学》63.方法和作用(续二)、配穴处方、特定穴的应用(五输穴的配属和主病及应用)
- 《针灸学》64.原穴和络穴的运用、背腧穴和募穴的运用、八脉交会的运用、郄穴和下合穴以及交会穴的运用
- 《针灸学》65.第七章:针灸治疗各论(缺第一节头面躯体痛证若干集)。66.第二节:内科病·中风
- 《针灸学》66.中风(续)、头痛
- 《针灸学》67.中风(续)、头痛
- 《针灸学》68.偏头痛、眩晕
- 《针灸学》69.眩晕(续)、面瘫
- 《针灸学》70.面瘫(续)、面痛(如三叉神经痛)、感冒
- 《针灸学》71.哮喘
- 《针灸学》72.哮喘(续)、不寐、郁症(如抑郁症或焦虑症)
- 《针灸学》73.郁症(续)、痫病、痴呆
- 《针灸学》74.胃痛、呕吐
- 《针灸学》75.呕吐(续)、泄泻
- 《针灸学》76.泄泻(续)、便秘、胁痛
- 《针灸学》77.癃闭、阳痿。(缺78、79或若干集妇儿科病)
- 《针灸学》78.其它疾病治疗、亚健康和慢性疲劳综合症、肥胖症
- 《针灸学》79.耳鸣耳聋(续)、牙痛。常用急救操作。其它疾病治疗
- 《针灸学》80.外科病·扭伤(肌肉或筋腱)
- 《针灸学》81.扭伤(续)、肘劳、肩痹
- 《针灸学》82.肩痹(续)
- 《针灸学》83.颈痹(附落枕)
- 《针灸学》84.落枕(续)、腰痛
- 《针灸学》85.腰痛(附:腰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痛)
- 《针灸学》86.其它痹症
- 《针灸学》87.皮肤类疾病(风疹和荨麻疹、蛇丹)
- 《针灸学》88.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、痤疮
- 《针灸学》89.外科小结。五官科病的辨证与治疗·概述、耳鸣耳聋
针灸学(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)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,研究经络、腧穴及刺灸方法,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。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内容包括经络、腧穴、针灸技术及临床治疗等部分。
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、疗效显著、应用方便、经济安全等优点,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,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从战国至秦汉时期,以《黄帝内经》(简称《内经》)成书为标志,此时的医学家们不但已构筑起以络学说为核心的理论框架,而且已卓有成效地运用刺法、灸法等技术防病治病,并善于理论联系实践,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更新理论,初步形成了以理、法、方、穴、术为一体的独特的针灸学理论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