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01绪言
- 02总论、第一章:中药知识的积累和发展
- 03中药学的发展
- 04第二章:中药材的品种、产地、采集和贮存
- 05中药材的储存、中药的炮制:含义、目的
- 06中药的炮制:方法,中药的作用
- 07中药的性能:概述
- 08中药的性能:四气(一)
- 09中药的性能:四气(二)、五味(一)
- 10中药的性能:五味(三)、归经(一)
- 11中药的性能:归经(二)、升降沉浮(一)
- 12中药的性能:升降浮沉(二)、毒性(一)
- 13中药的性能:毒性(二)、小结
- 14中药的应用:中药的配伍(一)
- 15中药的应用:中药的配伍(二)、中药的禁忌(一)
- 16中药的应用:中药的禁忌(二)、中药的剂量
- 17中药的应用:中药的用法、各论概述
- 18解表药概述、发散风寒药概述
- 19发散风寒药:麻黄、桂枝(一)
- 20发散风寒药:桂枝(二)、紫苏、生姜
- 21发散风寒药:香薷、荆芥、防风、羌活、白芷.
- 22发散风寒药:细辛、苍耳子、藳本。发散风热药概述、发散风热药:薄荷、牛蒡子
- 23发散风热药:桑叶、菊花、蝉蜕、蔓荆子、葛根(一)
- 24发散风热药:葛根(二)、柴胡、升麻、淡豆豉。清热药概述
- 25清热泻火药概述、清热泻火药:石膏、知母
- 26清热泻火药:芦根、天花粉、淡竹叶、栀子、夏枯草、决明子。清热燥湿药概述
- 27清热燥湿药:黄芩、黄连、黄柏、龙胆草、苦参、穿心莲、秦皮
- 28清热解毒药概述、清热解毒药:金银花、连翘、板蓝根、大青叶、青黛、贯众
- 29清热解毒药:鱼腥草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土茯苓、熊胆、野菊花、红藤、败酱草
- 30清热解毒药:山豆根、射干、马勃、白头翁、马齿苋、鸦胆子。清热凉血药概述
- 31清热凉血药:生地黄、玄参、牡丹皮、赤芍、水牛角、紫草
- 32清虚热药概述、清虚热药:青蒿、地骨皮、白薇、银柴胡、胡黄连
- 33泻下药概述、攻下药概述、攻下药:大黄(一)
- 34攻下药:大黄(二)、芒硝
- 35攻下药:番泻叶、芦荟。润下药概述及药:火麻仁、郁李仁。峻下逐水药概述及药:甘遂、大戟
- 36峻下逐水药:芫花、牵牛子、商陆、巴豆
- 37祛风湿药概述、祛风湿散寒药概述
- 38祛风湿散寒药:独活、威灵仙、川乌、蕲蛇、金钱白花、乌梢蛇、木瓜
- 39祛风湿清热药概述及药:防己、秦艽、络石藤、雷公藤、豨莶草、臭梧桐、桑枝、老鹳草
- 40祛风湿强筋骨药概述及药:五加皮、桑寄生、狗脊。化湿药概述
- 41化湿药:苍术、厚朴、佩兰、广藿香、白豆蔻、草豆蔻、砂仁、草果
- 42利水渗湿药概述、利水退肿药概述及药:茯苓、猪苓、泽泻、薏苡仁(一)
- 43利水退肿药:薏苡仁(二)。利尿通淋药概述及药:车前子、滑石、木通、通草、石韦、海金沙
- 44利湿退黄药概述及药:茵陈蒿、金钱草、虎杖。温里药概述
- 45温里药:附子、干姜、肉桂、吴茱萸
- 46温里药:小茴香、丁香、高良姜、花椒、胡椒、荜茇、荜澄茄。行气药概述及药:橘皮
- 47行气药:青皮、枳实、木香、沉香、乌药、荔枝核、香附、佛手、香橼、川楝子、青木香
- 48行气药:薤白、柿蒂。消食药概述及药:山楂、神曲、麦芽、谷芽
- 49消食药:莱菔子、鸡内金、鸡矢藤。驱虫药概述及药:使君子、苦楝皮、南瓜子
- 50驱虫药:鹤草芽、槟榔、雷丸、鹤虱、榧子。止血药概述及药:仙鹤草、白及、棕榈炭、血余炭
- 51凉血止血药概述及药:大蓟、小蓟、地榆、槐花、侧柏叶、白茅根、苎麻根。化瘀止血药:三七
- 52化瘀止血药:茜草、蒲黄、五灵脂、血竭。温经止血药概述及药:炮姜、艾叶、灶心土。活血化瘀
- 53活血止痛药:延胡索、郁金、姜黄、乳香、没药
- 54活血调经药概述及药:丹参、红花、桃仁、益母草、牛膝
- 55活血疗伤药概述及药:土鳖虫、自然铜、苏木、骨碎补、马钱子。破血消癥药概述及药:莪术
- 56化痰药概述及药:半夏
- 57化痰药:天南星、禹白附、白芥子、皂荚、旋复花、白前、桔梗、前胡
- 58化痰药:川贝母、浙贝母、瓜蒌、竹茹、竹沥、竹黄、昆布、海藻
- 59止咳平喘药概述及药:苦杏仁、紫苏子、百部、紫苑、款冬花、马兜铃
- 60止咳平喘药:批把叶、桑白皮、葶苈子、白果、矮地茶、洋金花
- 61安神药概述、安神药:酸枣仁、柏子仁、远志、合欢皮、夜交藤
- 62重镇安神药:朱砂、磁石、龙骨、琥珀
- 63平肝潜阳药概述及药:石决明、珍珠母
- 64平肝潜阳药:牡蛎、代赭石、刺蒺藜、罗布麻、紫贝齿。息风止痉药概述及药:羚羊角
- 65息风止痉药:牛黄、钩藤、地龙、天麻、僵蚕、全蝎、蜈蚣
- 66开窍药概述及药:麝香、冰片、苏合香、石菖蒲、蟾酥
- 67补虚药概述、补气药概述及药:人参(一)
- 68补气药:人参(二)、西洋参、党参、太子参、黄芪
- 69补气药:白术、山药、白扁豆、甘草
- 70补气药:大枣、蜂蜜、饴糖。补阳药概述及药:鹿茸
- 71补阳药:巴戟天、淫羊藿、仙茅、补骨脂、益智仁、菟丝子、沙苑子、肉苁蓉、锁阳
- 72补阳药:杜仲、续断、蛤蚧、冬虫夏草、紫河车、核桃仁。补血药概述
- 73补血药:当归、熟地黄、白芍、何首乌
- 74补血药:阿胶、龙眼肉。补阴药概述及药:北沙参、南沙参、玉竹
- 75补阴药:麦冬、天冬、石斛、百合、黄精、枸杞子、墨旱莲、女贞子、龟甲、鳖甲。收涩止汗类
- 76止泻药概述及药:五味子、乌梅、诃子、五倍子、罂粟壳、肉豆蔻、赤石脂、禹余粮
- 77固精缩尿止带药概述及药:山茱萸、覆盆子、桑螵蛸、海螵蛸、金樱子、莲子、芡实。涌吐药类
- 78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概述集药:雄黄、硫磺、白矾、蛇床子、升药
- 79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:轻粉、砒石、铅丹、炉甘石、硼砂
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,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据记载,古代有“神农尝百草”的传说。“神农时代”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。
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,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。内容包括中药、中药学的概念,中药的起源和发展;中药的产地与采集,药材的概念,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,如何发展道地药材;中药炮制的概念、目的与方法;中药药性的概念、中药治病的机理,中药配伍的目的、原则及药物“七情”的概念、中药配合应用规律;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;用药剂量与用法,剂量与疗效的关系,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。